不锈钢弯头的磁性主要受晶体结构的影响,但也会受到合金元素和制造过程中冷加工变形量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合金元素是强烈形成铁素体相的元素,如铬、硅、钼、铝 等,可以使不锈钢弯头具有磁性结构,对增强磁性能有好处;有些元素是强烈形成奥氏体相的元素,如镍、锰。碳 等,对减弱或阻止磁性能有好处。通过这些合金的合理添加,就可以影响磁性能,进而达到调控材料磁性能的目的。对一个给定等级牌号的钢,磁导率会随着不锈钢弯头的化学成分和冷加工变形星显著变化。这种现象在许多“不稳定”的钢种如304中会充分表现出来。因为在奥氏体不锈钢弯头中可以获得的磁导率值与传统软磁材料如硅铁合金相比是非常低的,因此,在使用中更应关注的是它们的无磁行为。

    

  由铁,铬组成的不锈钢弯头的基本结构是铁素体晶粒结构,与碳钢类似,并具有铁磁性。在不锈钢弯头中添加镍就是为了把晶粒结构改为顺磁性的奥氏体结构,导致含有镍的奥氏体等级不锈钢弯头在未加工状态大多数是顺磁性的。如300系列不锈钢弯头含有不同含量的镍,使得它们大都是顺磁性的,但经过冷加工后,在冷加工区应力使原子点阵结构发生变化,就会形成马氏体结构的磁性颗粒。一般来说,镍含量越高,奥氏体结构越稳定,来白冷加工的磁响应就越小。事实上,结果是具有更高镍含量的316不锈钢弯头,在大多数情况下经过冷加工后都没有磁性;而镍含量更低的304,冷加工后可能会有轻微磁性。


  通常情况下冷加工后无磁性的奥氏体不锈钢弯头将呈现弱的铁磁性,冷加工对几种奥氏体不锈钢弯头磁导率的影响如图所示。冷加工后奥氏体合金的磁导率也可以表述为抗拉强度的函数,如图所示。磁导率的上升与抗拉强度的增大或者加工硬化行为的增强关联得很好,这是对奥氏体相稳定性的另一种度量。不同等级之间的性能差异是其成分差异的反映。特别是,镍增加了奥氏体的稳定性,因此减小了加工硬化的比率和磁导率增大的幅度。结果是,在冷加工量相同的情况下,镍含量越高的牌号(如384钢)比低镍牌号(如304/304L)显示更低的磁导率。高锰高镍合金(如18Cr-2Ni-12Mn)在变形量很大的情况下也能维持低的磁导率。